中国工程院赵连城院士:科研工作要锐意进取,务实求真

导读:采访地点: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采访嘉宾: 赵连城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2021年11月1-3日,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、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...

  采访地点:郑州国际会展中心

  采访嘉宾:赵连城·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

  2021年11月1-3日,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、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“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”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行。本届大会以“感知世界·智创未来”为主题,旨在通过交流全球传感科技、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,促进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、金、媒等环节的合作;助推郑州高新区千亿元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,多层次、全方位深度聚焦全球传感器技术的发展。

  大会期间,现场记者有幸采访到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赵连城院士,从专业角度剖析了传感器行业的发展,并提出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,科技发展要博采众长。表示要提高我国的传感器技术水平,必须要求真务实,扎扎实实搞研究。

  传感器范围广阔,细分精细

  人类借助感觉器官获取信息认识世界,机器则通过传感器来完成对研究事物的记录。换句话说,传感器相当于是机器的感觉器官,具有微型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等多种功能,通过完成信息的传输、处理、存储、显示、记录、控制等多重要求,帮助实现自动化。

  目前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、压力传感器、液位传感器、电容式物位传感器、超声波传感器等。

  在传感器领域,赵院士是芯片研究方面的专家。他是我国“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”博士点学科和本科专业的创始人、光电信息与量子器件实验室的奠基者。赵院士以芯片发展为例,告诉我们芯片分为电子芯片和频谱型芯片两大类,国内目前常见的基本都是电子芯片。

  认清不足,弥补差距

  中国的传感器事业始于改革开放时期。20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传感器行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;90年代,在党和国家关于“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普遍应用”的决策指引下,传感器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

  尽管我国传感器研究事业起步较晚,在一些技术层面与德国、日本等国家存在差距。但随着物联网技术在行业内逐渐普及,我国在新型传感器领域的部分应用甚至走在全球前列。

  在传感器发展领域,我国需要一步一步继续向前,找齐不足,弥补差距。

  锐意进取,务实求真,科技进步要博采众长

  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长期沉淀,刻苦钻研。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,很难在科技进步领域有所开拓。

  赵院士以液氮冷却举例,他表示“液氮很好制造,但美国人把液氮弄成小球,甚至做成机顶盒完全封死,这样它一旦冷却后,芯片就可以正常工作,这在国内目前还不能实现”。

  实际上,国外在一些全球领先技术层面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地方。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吸收和转化。

  赵院士认为: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排外,应该按照马列主义观点,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具备阶级性。”

  采访最后,赵院士强调要务实求真,锐意进取,才能真正搞好科研工作!

环球工贸网提示:本页面内容及观点仅供传递信息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具体行为建议,本网站对所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。

关键词:
分享:
上一篇:推进中国传感器产业智能发展,2021世界传感器大会完美收官! 下一篇:张学记院士:聚焦传感器技术提升,促进数字化转型发展

热点文章

发表评论